厦门新闻厦门网 2013-02-19 07:24
去年4月,尚在经营的建成商店。
如今的大同路74号建成商店原址,唯见已经摘取招牌的铁架瑟瑟透风。
黯然倒下
不少老字号,尤其是百货类老字号,其陈旧的商业模式无法只依靠人们的感念而延续,相继宣告关门。建成商店,就是近期颇为让人感怀的一家已成历史的老字号
坚守创新
面对竞争,有些老字号坚守传统稳扎稳打,如吴再添小吃和回春药房就历久弥强;还有的老字号主动发展新业务,曾为“修表专业户”的盛昌钟表就往制表发展,设计出“鼓浪屿”手表
开枝散叶
工业标准化,由小店经营迈向了大工厂时代,也是老字号存续、发扬的一条思路,黄金香、黄则和就是其中的典范
厦门网-厦门日报讯 几天前,老牌酒店“东海”为装修暂时“闭门歇业”,让不少误以为“东海”即将消失的“老厦门”捏了把汗;2月8日,除夕前日,大同路74号,承载“老厦门”83年记忆的老字号百货建成商店正式宣告关门,更引来无数“老厦门”含泪送行。连日来,记者穿梭老市区,看看那些“老厦门”眼中的老字号店铺,各自走上了怎样的道路。
建成商店和同英布店:黯然倒下的“名门”
并不是每一家老字号的牌匾,都能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加闪亮。
始创于1930年的建成商店,凭借其传统柜台经营方式及各位“身怀绝技”的驻店师傅,83年来历经搬迁、更名、公私合营、承包经营等风风雨雨延续至今,已然成为“老厦门”心中不可替代的存在,甚至成为许多外地游客眼中的厦门传统文化“地标”。然而,一套陈旧的商业模式毕竟无法只依靠人们的感念而延续。受困于高涨的经营成本以及老客户的逐渐离去,经营难以为继的建成商店像一位迟暮的老人,走过了他最后的日子,于2月8日正式宣告关门。
三天前,记者再次来到大同路74号建成门店时,不再见剪裁师傅熟练的甩布、丈量,不再见钟表师傅细致地拆表、换件,不再见那历经汗水的算珠拨响,唯见已经摘取招牌的铁架瑟瑟透风,紧闭的卷帘门似乎遮掩着一段还不愿被尘封的历史……
再往前追溯几年,就在建成商店斜对面,创建于1903年的同英布店倒下了,由国家授予的“中华老字号”牌匾也为个体户所收藏。回望这些已成过往的老字号,几许怀旧,几许感伤,但是不论如何,他们必将作为厦门近代商业发展的鲜活缩影载入史册。
吴再添小吃和回春药房:坚守传统步步为营
虽有倒下的老店,也有坚守传统至今步步为营的老字号。
吴再添,一个厦门人绝不陌生的名号。1948年,吴再添在一棵大榕树下摆下一虾面摊,引来食客交口称赞。2013年2月16日,位于禾祥西路的吴再添小吃店前,食客依然络绎不绝。60余年的岁月,没能改变那一碗虾面的清鲜,吴再添的故事不需要太多的陈述,这份对贴近百姓的小吃口感的坚守,已然是吴再添这一小吃老字号最好的诠释。
同样坚守着传统的还有厦门光华大药房。2002年11月,厦门医药站整合了15家零售药店,建立了光华大药房,其门店中,拥有包括“回春”、“光华”等老字号药馆。
盛昌钟表:品牌传承中老树冒新芽
除了坚守,还得创新。
1928年至今,历经私营到合营,再从国营到改制,盛昌钟表这块老招牌传递到现任总经理张祥杰的手里时,已经凝聚了三代人的心血。从维修钟表起家,到尝试进行钟表零售、批发,直至近年来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手表,盛昌钟表在品牌传承的过程中老树冒新芽,迎来了自己的又一春。
不甘于一辈子只做“修表匠”,7年前,在盛昌成员的努力下,第一只成型的“鼓浪屿牌”诞生,并随后申请创立了“鼓浪屿”牌厦门品牌表。
业务更新了,经营理念也没落下。针对老人推出的义务修表,就是盛昌新迈出的一步。“老字号企业代表着厦门的形象,其经营离不开厦门本土文化,义务奉献精神符合厦门的城市内涵,希望我们的这些做法能促进盛昌的发展。”张祥杰说。
眼下,盛昌钟表已经发展到5家门店,老品牌正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绽放新芽,这些暂时的成果,或许能让张祥杰会心一笑。
黄金香家族:工业标准化下的“开枝散叶”
走“工业化”路线,也是一种思路。
在位于古城西路的黄金香家族分号“黄送记”,未见门面,记者便闻到一阵扑鼻的肉松香味。1842年,黄金香创始人黄知江来到厦门开工设店,生产肉松肉干。此后“黄金香”字号越做越大,销路日广,其家族成员纷纷投入经营,创立了“胜记”、“送记”、“佑记”等多家分号。
目前,规模最大的当属“黄金香胜记”,“黄胜记”创于1915年,创立之初继承了“黄金香”传统的“前店后厂”经营模式。2003年,经过5代人一个多世纪的努力,“黄胜记”成功进行运营模式改革,于鼓浪屿建成肉制品加工厂,由小店经营迈向了大工厂时代,分店“开枝散叶”,遍布厦门街头巷尾。有人担心,如此“开枝散叶”步入工业化大生产,能否使所有产品都保持以往一贯的高水准?然而,不可否认的是,这块老字号的影响力及吸金能力,已经远超其祖上了。
谊兰“饼二代”:传承靠味道不靠招牌
若不是作为“导游”引领记者前去采访,家住轮渡的“老厦门”李先生还没发觉自己一直将“谊兰饼家”当成曾经的“庆兰饼家”。“店名虽不同,口味却一样,这家的饼,就是庆兰的味道!”李先生说。
尽管只是下午4点,位于开元路121号的谊兰饼家饼架上,产品已所剩无几。“今天的货就剩下这么多了!承蒙市民捧场,基本每天都能卖光!”店员骄傲地告诉记者。
厦门老字号“庆兰饼家”始创于一百多年前。创立人邓氏夫妇于创办伊始雇请了朱金鉴——一位擅长制饼的诏安师傅制作馅饼。朱老先生做的馅饼口感细腻,深受当时厦门百姓的喜爱。上世纪70年代,朱老先生自己开设了一家“怡香”饼店,他的儿子朱国辉师傅在耳濡目染下,也习得了一手制作厦门传统馅饼的好手艺。
后来,“怡香”饼店因经营不善关门,在朋友们的鼓励支持下,朱国辉重新出山创办“谊兰饼家”,延续经典的厦门馅饼风味,把祖辈的手艺传下去。就这样,开元路重新迎来了悠悠饼香,“饼二代”们用自己的双手,延续着一家老字号经典的味道!
新南轩酒家:承继香火“华丽转身”
新南轩,一个对“老厦门”来说如雷贯耳的名号。
这家蜕变于清朝宣统末年“南轩酒家”的食肆在上世纪50年代几经扩建,并于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,成为一家高中低档并举的金牌餐厅,好景持续到了10年前。2003年10月,“新南轩”总店面临旧城改造拆迁,面对高昂的回迁成本、国有企业机制灵活程度不足等原因,“新南轩”最终关门歇业,并打算转让商标。自此,新南轩似乎从大家眼前消失了。
事实上,几年前,“新南轩”这块烫金招牌就在他人的助力下,承继了香火。2004年3月,今鹭江道瑞颐大酒店的业主以68万元的价格购入“新南轩”商标,最终随着酒店的建成,新南轩最终还是被引进酒店,转型高档中餐厅开张了。
“业主从小在厦门长大,对厦门这片土地很有感情。为了不让‘新南轩’这一本土老字号商标流到外地,所以毅然买下。”瑞颐大酒店市场传媒总监李莹说,承继香火的“新”新南轩雇佣了许多厦门本地厨师,制作地道的厦门菜肴以及原新南轩固有的“佛跳墙”等名菜品,同时还注重多元化发展,兼营粤菜等菜系,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。
专家观点
老字号发展
要符合时代的需求
福建省烹饪协会副会长、原厦门商业集团饮食服务公司总经理柯盛世:老字号企业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形势,如何才能“青春长驻”呢?首先,我认为老字号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,高举厦门地域文化旗帜。例如买肉脯我就想找黄金香,吃沙茶面我就想去吴再添,自身独有的特点是老字号品牌传承的核心价值。第二是在发展中推动标准化、规范化以及工厂化生产,如此才能保障质量和产量,并通过规模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。以黄则和为例,通过标准化生产,其在厦门境内已经开设店面100余家,质量值得信赖。第三是政策支持,政府加强、完善对厦门老字号企业发展的规划。最后则是多元化发展,以食品业为例,在坚持闽菜特色的同时,提供其他地域的菜系选择,百花齐放。这样不仅符合厦门海纳百川的城市形象,也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。
文/图 本报记者 黄晓波
实习生 林晨晖